- 日报
- 晨报
- 微博
- m8体育日报
- 晨报
- 微博
杨旭在展柜旁查看作品
核雕作品《盛世传承》
本报记者 曹利国
“忙!太忙了!”见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核雕传承人杨旭,已是当日下午5点,期间约了几次采访,都没有时间,这一次,终于见到了他。“工作室忙着准备装修,明天就动工,今天再不见面,就又没时候了。”这位三十多岁的青年坦诚地说。
对于非遗传承,杨旭与时俱进,将这门老技艺发展得风生水起。在杨旭的“核中堂”工作室西南角的桌上,摆放着电脑、话筒、补光灯、摄像头等设备,杨旭说:“这些都是录视频用的,去年拍了不少短视频在网络各平台播放,效果挺好,最近的订单都接不过来了,今年打算装修完工作室后开直播。”与电脑桌挨着的西侧墙边,摆放着一排工作台,大大小小的刻刀整齐地摆放在上面,“这都是学员的工作台,这个点儿他们都下课了。”杨旭现有5位学员,为扶助弱势群体,他响应号召,对有困难和残疾人免费培训。
杨旭自幼随爷爷学习核雕,据他介绍,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,是因为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,属于微雕范畴,亦如《诗经•淇渔》中的“如切、如磋、如琢、如磨。”古法采用雕、镂、镌、锉、凿、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各色人物、花鸟、兽虫、山水、舟船、楼阁等形象和文字内容。核雕创作的随意性很小,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和形状的限制,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,小中现大,奥妙无穷,这也决定了每一件核雕作品都是绝版,成为收藏者喜好的根由。
他所制作的核雕作品,使用古法雕刻,不用雕机,各式刀具在小核上轮番操作。杨旭说:“手工雕刻非常考验技法,稍有不慎就会毁掉作品。与机器雕刻的最大区别是作品有神气,不死板。因为机器的工具都是标准化制式化的,千篇一律。”
在工作室的北墙立着一个展柜,一个桃核雕刻的木船摆在上面,“我在这个桃核上做了12扇门,每个门都能打开。”杨旭自豪地说。继而用小镊子轻轻拨弄,果然都活动自如。2021年,由市文联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岛市文艺作品中,杨旭的这件核雕作品《盛世传承》获二等奖。
对于创作,杨旭这样指导学员:“变则‘通’,不变则‘痛’。手工技法要长期稳扎稳打,作品构思必须时刻创新。东方美学注重精神表达,西方美学注重整体比例结构和透视,在设计作品前,功夫都在于平时的美学知识积累,这些都需要兼收并顾,融合进作品里。”